中新网成都12月10日电(王利文 何芦恒)“我选择在中国学习中西临床医学,因为我对中文有浓厚兴趣,也想了解中西医间的差别。”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医和中国文化。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由于渴望来到中国,田花花高考后,进入伊斯兰堡大学孔子学院学习。2022年,她如愿以偿,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这段历程对我来说一半欣喜一半难过。欣喜的是专业知识和汉语水平都提升了,难过的是长时间不能见到家人。”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并非易事,田花花坦言,自己来到中国学习得到了家人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开始,她常常会思念家人,也不太适应四川的食物。“不过到这里一个月后,我发现了和我家乡口味相似的美食,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中,田花花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今年7月,她参加了巴蜀文化品悟之旅,和来自27个国家的47名外籍师生一道,在成都、自贡、乐山、雅安等城市,制作宫灯、烹饪川菜、品鉴茶艺、看大熊猫、学习武术、体验中医,通过互动体验,探索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回忆起这段经历,田花花依然激动。“中国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赞叹。据说乐山大佛是1200多年前修建的,没有现代技术的条件,不知道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此外,田花花还对大熊猫情有独钟,她认为,全世界民众都喜欢圆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中国把大熊猫保护得很好,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和我们一样,看到这群可爱的动物。”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如今,田花花已经适应了留学生活,“中国式”便捷让她印象深刻。“出门不用带钱包、随时随地可以扫码支付。自动取款机和贩卖机随处可见,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她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也能获得快速成长。
今年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启动10周年。看到自己的国家近年的建设发展,田花花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值得赞赏,她看到了其对国家实打实的帮助。“中巴合作建设的拉合尔橙线是巴基斯坦首条地铁。这个项目在能源、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等方面,都给我的国家带来了很大变化。”
谈及未来,田花花做着两手打算,“我毕业后可能会去西方进修,进一步了解中西医之别。如果能在中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会很开心留下来。”(完)
中新网阿联酋迪拜12月10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9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及他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的友谊。
12月9日,阿联酋迪拜,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当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外媒体的提问。(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摄)
解振华说,我和克里先生认识已经20多年了,我们是好朋友。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重视和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它能够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能够使地球更美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理念。
解振华坦言,他和克里在气候和环保领域,已经合作了很多年。通过合作,一方面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危机;另一方面也对改善当下复杂的中美关系发挥了一些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中美合作,推动多边气候进程,真正为世界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解振华说:“他(克里)今年已经80岁了,我今年75岁了,我们不会离开这个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还会为这个领域的进程往前推动尽我们的努力。”(完)